[上海海洋大学]学校更名、临港办学15周年暨建校111周年系列报道(5):以青春之名 赴时代之约

回首往昔,岁月峥嵘。2008年以来,伴随着学校的更名、新校区的落成,学校的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校院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第二课堂”育人作用更加凸显。十五年来,校团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信仰、担当使命、提升本领,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强化实践育人平台,以美育人初步形成海大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努力为建设“双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思想引领“三向发力”,擦亮青年“政治底色”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强化“引领力”。十五年来,我校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把加强青年思想引领作为落实团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和工作主线,紧密结合当代青年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大力加强青年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实践团,突出“服务力”。优化组织架构,配齐配强社团指导老师。以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为内容开展集体备课,集中培训,每年开展校内宣讲每年近百场,覆盖全体团支部。走进社区、中小学、爱心暑托班、进博会等开展宣讲数十场,听众数千人。我校学生在上海高校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展示活动多次获奖。形成“品读海大”特色育人品牌,扩大“影响力”。“百年潮,海大梦”品读海大活动以述校史、讲故事、践行动、筑梦想的形式,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将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品读海大活动每年招募院领导、关工委教师、青年教师、学生代表在内志愿者百余人,总计讲解百余场,覆盖每年全体新生。

能力培养“三管齐下”,彰显青年“奋斗本色”

暖心惠民,注重志愿赋能。近年来,校团委积极组织青年、引领青年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参加进博会、花博会、全球水产养殖大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志愿活动30余场,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数千人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每年有多名同学奔赴新疆、西藏等不同地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此外,海大学子还以各种形式活跃在全国、上海、学校志愿服务、脱贫攻坚一线,主动作为,积极奉献,志愿服务热情和风尚蔚然成风。闻名“虾”迩、“蟹”逅乡村——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奉献杯”第三届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食品安全进社区依托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三下乡”、上海市民文化节等活动,深入上海市各个区县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百余次,发放宣传手册数万份,受惠群众数万余人。曾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优秀奖、上海市优秀社会实践项目、三下乡先进个人等。“小海螺”志愿宣讲服务项目获得2022年浦东新区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南汇新城镇年度“先进志愿服务集体”称号;校园“tony”公益理发获得校园文明岗位等荣誉。

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提能。海洋青年围绕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扎根一线,将学科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积极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水上”科技小院:“支”农爱农,水产养殖劳动实践及技术推广实践团深入挖掘“水上”科技小院水产养殖劳动实践及技术推广模式的特点难点,助力让农业科技“从田间来,到田间去”。项目获得媒体广泛关注,其中国家级外宣8次、省市级17次、校内宣传14次。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师生团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通过走访调研宁夏、内蒙古自治区、贵州、湖南等4省近20个村镇,探究四地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与路径,在实践中激发爱农、知农情怀,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团队,聚焦长江渔文化实践调查研究,针对64个市县,100多名学生深入开展调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实践结合临港发展,重点围绕临港新片区人民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社区建设等领域,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临港实践,开展社会服务、社会调查,推动临港新片区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大思政下的小课堂:“中国式现代化的临港故事”青年化阐释特色宣讲社会实践项目,与南汇新城镇8个社区结对,在顶层设计、资源拓展、实践探索、成果转化等方面统筹推进,依托水产、远洋渔业、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等学科专业特色,因人因时因地设计主题,分布在临港的19个居委可以自选点单实践课程,通过暑期课堂、主题团日、理论宣讲、实践参观、知识科普等方式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创新社区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先后开展了30余场活动,覆盖居民共计4000余人次。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科技报、上海青年志愿者等各级媒体累计报道19次。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项目、“返家乡”、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和平台,学校做到社会实践学生全覆盖,每年近万名海大青年走出校园,奔赴全国20余个省市,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走近群众。十五年间,共获全国“三下乡”、上海市“知行杯”等各类奖项近140项,每年多个精品项目获得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点赞。

科创促学,注重以赛强能。自2008年至今,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29项,市级奖项127项。2009年,《基于蜘蛛网仿生结构的多功能诱捕器》首获国赛一等奖;2013年,《食品低温流通过f程中关键环节的技术研究与设备创新》首获国赛累进创新奖;2016年,《上海松港水产品有限公司》首次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国赛金奖;2019年,《面向水下探测与鱼群诱集的柔体仿生鱿鱼》荣获首获市赛特等奖,国赛获一等奖,该项目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在2021年再获市赛特等奖并获得国赛累进创新奖。

文化传承“三措并举”,培养青年“多元特色”

加强高水平艺术团建设,在美育建设上下“狠功夫”。十五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1997年开始建立学生艺术团,至今已有交响乐团、舞蹈团、民族乐团、武术团、合唱团、播音主持团、电声乐团、戏剧团、戏曲团等九个团队以及一个行政部门作为艺术管理团队,近400名团员。其中舞蹈团、合唱团也被评为上海市大学生艺术团首批分团队。每年开展艺术展演、艺术比赛、校内外演出达到50余场。创编海洋特色的原创艺术作品,在艺术赛事上出“硬招数”。学生艺术团不断突破自我,在全国第三届、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国家级艺术作品2项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原创作品奖,在“中华杯”中国第十五、十六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中被评为“示范乐团”。获得市级奖项近80余项。创编了多项具有海洋青年特色的原创艺术作品,如《海魂》《紫金流云》《棹浪激飞》《我们的信仰》《滴水湖初装》《渔家姑娘在海边》《把梦想的门打开》等。文化活动引进来,营造艺术修养“软环境”,走出去,辐射城市建设。先后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与艺术大讲堂项目累计达60余场,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院、中国京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歌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昆剧团等国家级院团都曾为我校广大师生送上了丰富的高品质艺术盛宴,提升了我校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聚焦主题教育,通过情景式教育的方式,结合示范党课、大师剧《朱元鼎》、校园爱国舞台剧等组织一堂堂生动的红色文化教育课。配合市教委、团市委、临港新片区等单位,积极参与校外宣传演出活动,展示了海洋青年向善向上向美的青春风采。连年为周边社区如申港社区、临港建设者小镇、芦潮港镇、泥城镇输送文化活动、文艺演出,参与周边社区乡镇活动近百余场,为临港地区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青春扬帆正当时,争做时代追梦人。未来,校团委将继续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聚焦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团结带领全校青年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篇章。

(供稿:校团委)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学校更名、临港办学15周年暨建校111周年系列报道(5):以青春之名 赴时代之约」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